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,以“科技改变生活,创新赢得未来”为主题,聚焦宣传科技创新成果,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。人民日报“院士讲科普”特别报道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院长杨华勇担任科普“向导”,走进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,从“硬核装备”启程,深入探秘机械智造,展示“大国重器”的科技魅力。
杨华勇与记者一同走进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展厅,挖掘机、起重机等各式工程机械模型映入眼帘。种类之丰、数量之多让人眼花缭乱。
“这些装备都是我们与国内工程机械龙头企业联合研发的,通过对元器件的升级,提升工程机械的性能。”杨华勇作为本次科学漫步的“向导”,逐一向记者介绍。
继续向前,一个巨大的圆筒形装置模型赫然出现:前方的“大脸盘”长满“铁齿钢牙”,后方管道像是工厂车间。
“这就是盾构机,被誉为‘工程机械之王’,不仅是挖掘地下空间、畅通路途的好帮手,更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。”杨华勇介绍。除此之外,展厅内,马蹄形盾构机、双模盾构机、顶管机等模型应有尽有。
装置上方的大屏上,展示着盾构机在地下向前掘进的演示视频——建设穿江越洋、钻山入岭的隧道,城市地下四通八达的地铁和管廊,都离不开盾构机。
“它专‘啃’硬岩、‘吞’沙土掘进,同时排渣和衬砌,如此一来,隧洞挖通,隧道也随之建好。可以说,盾构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可移动工厂。”
如今的大国重器,也曾在国产化道路上经历过坎坷曲折。
20多年前,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提速,市场对盾构机的需求大部分靠进口满足。2002年,盾构关键技术研发被列入国家863计划,杨华勇正式开始技术攻关。“痛点不在于制造和施工技术,而在于总体设计,研发者没有图纸无从下手。”杨华勇将盾构机的研制分为三步:首先是图纸作业;其次是分系统研制,进行液压控制系统、刀盘等分系统研发工作;最后是自主设计与制造盾构机整机。
“从0到1”的过程,比预想的更快。2007年,我国自主研发的复合式盾构样机问世。2008年,天津地铁3号线施工中,这台自主研发的盾构样机与国外最新盾构机“同场竞技”,表现出色。“在地表沉降方面,国产盾构样机将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,而国际标准是30毫米。”杨华勇介绍,发展至今,国产盾构机已占全球市场近七成。
“研发过程中,液压油缸曾是‘卡脖子’的技术难题。”杨华勇解释,液压油缸一头顶着盾体前部推进,另一头顶着钢筋混凝土管片来拼装隧道壁,用以保证大型盾构装置安全、可靠地掘进。但是,液压油缸也一度依赖进口。为此,杨华勇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兵、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,成立了专门的技术攻关小组,解决了活塞杆表面涂层等难题。最终,2012年生产出第一批自主设计制造的盾构液压油缸。
基础元件的突破,支撑了我国大型盾构机的突破,也为上下游配套企业带来了机遇,让盾构机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。
“制造业的竞争,也是产业链的竞争。”穿过一条盾构造型的长廊,杨华勇介绍了两侧陈列的研究院与各大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成果,从盾构领域到航空航天领域,跨度之大、合作范围之广令人惊叹。
往前走,又是另一片天地。3D牙根种植体的个性化打印技术,可植入人体的3D打印膜技术,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的传感技术……机械工程与生物科学跨界创新的成果,琳琅满目。
“机械工程不仅要服务制造生产,更要服务百姓的日常生活,要积极扩展应用场景。”杨华勇说,借助跨学科优势,研究院也在盾构领域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。话音未落,他把记者带到一旁的“蛇形机器人”面前。
“这台设备借鉴了蛇的骨架结构、章鱼的肌腱驱动,可实现‘机器换人’,代替人工在高压高湿环境下解决‘检测难、换刀险’的行业难题。”该项目负责人、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特种机器人部博士王程介绍,目前设备已运用在广东深圳实际隧道掘进工程中。
杨华勇表示:“‘少人化’‘无人化’是盾构领域的未来趋势。我们将联合产学研团队持续攻关,为盾构行业的智能化贡献源源不断的中国智慧。”
我院积极拓展科普形式与覆盖面,各类科普宣传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,同时也引发了社会与媒体的积极反响。9月27日,浙江新闻频道《新闻大直播》栏目对我院科普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,重点报道了“约会未来·全球通高端科创研学”系列活动的第五站——走进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。活动中,参与者近距离观察盾构机、特种机器人等大型高端装备,亲手触摸体验液压机械臂的精密操作,并聆听专业生动的科学讲堂,全方位、沉浸式地感受“中国智造”的磅礴力量与科技创新的无限魅力。这些互动体验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公众、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热情,也为他们心中播下了探索未来的种子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公益科普事业的创新与推广,让科技之光点亮更多人的梦想。